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,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低蕴。作为礼仪之邦以德育人、以德治国,始终以身士卒之姿走在世人的前面。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,也呈现出鱼龙混杂善恶美丑一面。如小悦悦事件。一小女婴横躺马路,先后被车辗过2次,18个行人却熟视无睹。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道德匮乏的结果,更是个人道德的缺失的表相。生活中,缺资金缺技术没什么可怕,可怕的就是缺德,更可怕的是让这种缺德成为了一种习惯。
事实上,有时缺钱缺物根本原因就是缺德引起的。尽管这些缺德的举止看似有些微不足道,但往往是小中见大,不得忽略的。比如:银行的信贷资金若不能做到“有借有还” 又怎么能再借不难,缺钱是必然的。现如今,有德行的人固然很多,有时也不能仅凭你一声道德正义就能立足于社会,就象鲁迅先生笔下的祥子选择“潦倒”“滑头”那样,有道德的人在当下也选择了沉默。如果让这种缺德成为了一种习惯那太可怕了。一把菜刀从天而降、一个还装有半瓶水的瓶子从空中落下、把垃圾丢在垃圾道外和路上,弄得臭气熏天、新装上的公共设施(路灯、路牌、电线等)没几天就被拆、被盗、被砸、刚栽上的小树花草被无情地践踏、被折损、刚修缮装饰一新的墙面被粗俗鄙陋地涂抹、滥画乱写。这些缺德的行为千万能成为一种习惯,更不能让其影响了下一代人。五千年了,中国一直曲折艰难走来,留下的足迹让人自豪与惊叹。而现在面对道德“滑坡”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“大德者必得其位,必得其禄,必得其名,必得其寿,故天生之物,必因其材而笃焉。”这是《中庸》中子曰所言。不难理解这句古言,就是告诉人们上天会根据人们的资质而诚笃的对待他们,有德之人为上。“德是万事之本”人要知本,要时刻修养自己的德行,将它作为立世的基础。缺德就是忘本。德是什么?说话客气、待人礼貌、为人谦逊,不急功近利、不怨天尤人、不嗔恨烦恼都是德。德范围有些广,有的人天生德行就好,但好多人不具备这种条件的就要修德。要对人性中丑恶的成分用制度和风俗去制衡,抑制罪恶的膨胀速度。
德行能决定我们的人生路能走多远、站多高。勤修德行,成为中坚力量,与人和谐相处。
行动起来吧!做有德之人,胸怀坦荡,无所挂碍,无有恐惧。
行动起来吧!从自身做起。勤学勤修,时刻谨记圣贤教诲,德不在书本中,德在心中,心中常念德,万事皆顺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