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
茶。
香叶,嫩芽。
慕诗客,爱僧家。
碾雕白玉,罗织红纱。
铫煎黄蕊色,碗转曲尘花。
夜后邀陪明月,晨前独对朝霞。
洗尽古今人不倦,将知醉后岂堪夸。
—— 出自唐 元稹 《一七令·茶》
元稹这首“宝塔诗”在唐代并不常见,茶本是道,塔为供奉佛骨之地,禅茶交融,相得益彰。
由此可见,元稹只是一个风流成性的花间客。
人本身就不该被定义,如茶入水,幻化无形,随心所动,是为自然。
他抛弃过崔莺莺,但也深爱过韦丛,辜负了薛涛和刘采春,却从未疏远过自己的好兄弟白居易。
或许人都是这样,一半天使,一半恶魔。
二、
休对故人思故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。诗酒趁年华。
—— 摘自宋 苏轼 《望江南 · 超然台作》
宋神宗熙宁七年,公元1074年,苏东坡从杭州被贬密州,次年八月,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,题名“超然”,取《老子》“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”之义。台成后,苏东坡登高远眺,写下了这首豪迈与婉约兼具之词。
也正是这一年,他的爱妻王弗病逝整整10年,苏东坡夜里梦醒,含泪写下了那首著名的《江城子》: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
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
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
人生总是这样,一半海水一半火焰,登超然台时他豪迈奔放,然而并没有超然,下得台来,往事历历在目。
也许人真的该活下当下,新火试新茶,诗酒趁年华。
三、
今宵更有湘江月,照出菲菲满碗花。
—— 摘自唐 刘禹锡 《尝茶》
有茶、有酒、有诗、有月,有故交好友,便有江湖。
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期间,韩愈自老家寄来新茶,迫不及待打开品尝后所作。
刘禹锡这一生都很坎坷,为官30余载,有23年是走在被贬官的路上,坎坷而又颠沛。
但是,他有朋友,柳宗元、韩愈都是他的灵魂好友,白居易更是他的生死之交。
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
这两句诗就是刘禹锡复官后,与白居易重聚洛阳,抱坛豪饮时所作。
也许这就是茶之道,遇水则柔,无欲则刚。能够坦然地面对命运的捉弄,漂泊23年后仍然一腔热血,单就是这份坚持也是叫人尊敬的。
所以人就怕自己打败了自己。
兀兀寄形群动内,陶陶任性一生间。
自抛官后春多醉,不读书来老更闲。
琴里知闻唯渌水,茶中故旧是蒙山。
穷通行止常相伴,谁道吾今无往还?
—— 摘自 白居易 《琴茶》
大唐白乐天,每次提起来,都给人一种乐天轻快的感觉,所以也没来由地就是喜欢他。
也难怪,苏东坡很少夸人,但唯独对白居易赞不绝口,因为白居易的确是一个享受生活的高手。
在杭州时,白居易怀念前朝名妓苏小小,然后收了樊素和小蛮,一直陪伴自己到70岁。
苏东同样是在杭州任官,不但效仿白居易修缮了西湖,还纳妾朝云,作诗遥寄白乐天。
“病与乐天相伴住,春随樊子一时归。则是樊素竟去也”
“春衫犹是,小蛮针线,曾湿西湖雨”
最重要的是,白居易重情义,元稹与他一同中第,成为了好朋友,但元稹名声不好,做人做事都有些问题,只有白居易每每替他说话,秉持“交友不弃,弃友不交”的原则,多次书信鼓励。甚至还亲手为他撰写了墓志铭。
晚年白居易尽疏家财,用来做善事,因为体弱多病,便“放伎卖马”,马反顾嘶鸣,樊素和小蛮也依依不舍,又留下来陪他到70岁才走。
这首诗,就是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,把《琴茶》之道融为一体,认真履行着之前的人生理念: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。
最后,终于洛阳,享年75岁。
竹下忘言对紫茶,全胜羽客醉流霞。
尘心洗尽兴难尽,一树蝉声片影斜。
—— 唐代 钱起 《与赵莒茶宴》
钱起,靠一首《省试湘灵鼓瑟》名动江湖的新科状元,其中两句“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”被称为神句。
但是,可但是,其实这两句诗,甚至这首诗的立意,皆是来自楚辞《九歌》,如果屈原知道,必定是要气得从坟里爬出来。
然而奇怪的是,从来没有人提起这件事,后世秦观、滕子京为了致敬钱起,皆是原封不动地引用了这两句诗,包括苏东坡作《江城子·江景》时,也是以钱起为出处。
大概这就是所谓的“羊群效应”,只要墨守成规,就不会有人挑头。
但不管怎么说,钱起的诗词造诣的确很深,比如这首《与赵莒茶宴》,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,却在禅、茶、竹、酒之间构架出微妙的联系。
并且,钱起在禅修方面颇为突出,他有一首诗是送别日本僧人的,意境空灵深远,神似鹤居之人:
上国随缘住,来途若梦行。浮天沧海远,去世法舟轻。
水月通禅寂,鱼龙听梵声。惟怜一灯影,万里眼中明。
所以钱起这首禅茶之诗,同样是流传千古的佳作。